top of page

關節活動度越高就越能夠預防受傷?

已更新:2022年4月10日

關節活動幅度是訓練非常重要的一環,也樂見近年比較多人關注,投放更多的時間去訓練自己的關節活動度。


這類型的訓練固然重要,但又是不是越多越好?需要去追求極致的關節活動度?


這篇文章就是想解釋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。


首先,我們來重溫一次關節活動度訓練的要點。


關節活動度訓練講究兩件事,分別就是

1. 關節可以去到的活動幅度

2. 你可以控制到的活動幅度。


用英文的專業名詞,就是被動關節活動度(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)和主動關節活動度(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)。

PROM 是你借助外力的情況下,你的關節能夠去到的角度。

AROM就是你單純借助自身肌肉力量可以去到的角度。

訓練的目的就是增加PROM 和AROM,同時盡量減低兩者之間的差異。當然,生理上是無可能令到兩者同步,這一點需要理解。


關節活動度訓練其中一個重要的講法就是可以預防受傷,這一點可以透過長度-張力曲線length-tension curve去講解。



生理學上,肌肉在自己的mid-range,長度適中的時候,能夠爆發出最大的力量。當關節逐漸接近自己的極限幅度,一邊的肌肉縮短,另一邊的肌肉拉長,均會使肌肉的發力能力減弱,繼而使關節穩定性減低,並且會容易受傷。


針對這點,常見的處理方法是在接近極限幅度的角度進行等長收縮,增加肌肉在該特定角度的發力能力。並且,由於肌肉發力能力增加,就有效預防受傷。這種訓練方法也被稱為關節末端幅度訓練(end-range training)。


首先,我並不是反對end-range training的。

End-range training的好處也有好多,例如: 1. 比起單純拉筋更快增加關節活動度 2. 加強本體感覺(對身體的感應能力) 3. 強化筋腱、韌帶 4. 加強身體控制能力,有助做到高難度動作


可是,我覺得這點只是解答了部分問題。從預防受傷的角度,關節活動度越好,AROM 與 PROM的差距越少,越能夠在弱的部位發最大的力,就越能夠減低傷患,聽起來合理,但實情可能沒有這麼簡單。


更重要嘅因素,仲有motor control、動作合理性、軟組織嘅強度、漸進超負荷原則嘅應用等等,都係預防受傷非常重要嘅元素。


另一樣,就係追求超高嘅mobility係有代價,而呢種代價又係咪運動員想去承受,或者有無必要去承受呢?呢啲都係係安排訓練時需要考慮嘅因素。


我將我嘅觀點寫係patreon,有興趣嘅朋友請移玉步去patreon睇文章啦。


標記:

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