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伸展收縮循環:要跳得高,首先要夠彈
- Performancefix
- 1月2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3月1日
上一篇文章簡單講解了跑步機制,這篇文章會透過更深入講解伸展收縮循環,來協助大家明白跑步機制的邏輯。透過這篇文章,大家會對於跑步、彈跳、以及一些常見訓練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。
步行與跑步的基本力學講解
步行是一個持續地儲力再發力的過程。
當我們前腳觸地時,隨著身體重心持續往前移,下肢產生屈曲、內收、內旋的動作,這個也是儲力的過程。隨著重心持續前移,被屈曲的下肢就會「反彈」,產生伸展、外展、外旋的力量,發力把我們向前向上推。

而跑步也差不多,但最大的分別是整個過程發生的時間更快,觸地時間更短。物理學定律也有提到,隨著觸地時間越短,衝擊力量也會越大,對下肢穩定性的需求也越大。

否則一觸地時,結構崩塌,衝擊力就會向其他方向散開,儲力也無從談起。缺乏穩定性的身體,註定跳得不高,彈得不快。
----
認識如何透過「彈性」來跑步
很多人會以為跑步時需要下肢肌肉用力把人往前往上推,但正如上面所講,是透過「反彈」把人向前推,而不是肌肉推。這個反彈的過程主要是透過伸展收縮循環 stretch shortening cycle 這一個身體發力的機制去完成。

伸展收縮循環是指我們在發力前預先伸展發力肌肉,肌肉經歷了離心收縮的階段,再經歷一段等長收縮的轉化期,轉化成向目標方向發力的向心收縮時期。這個情況在彈跳、跑步或者投擲時都有發生。
在觸地時,離心收縮的除了肌肉外,還有筋腱。筋腱時肌肉與骨頭連結的結締組織,本身不能主動收縮,需要透過肌肉的活動來拉長。
當筋腱拉長時會能夠儲存位能(potential energy),並且在放開拉伸的力量後迅速縮短釋放力量。
為了能夠縮短這個拉伸再縮短的過程,肌肉會在伸展收縮循環開始之前就預先收縮(pretension),在進一步受力前已經先一步拉長筋腱,維持張力,使筋腱能夠有最大程度的拉長來儲存位能。

所以在短跑運動員的訓練中,經常要求在訓練彈跳與衝刺時維持腳踝背屈,就是為了維持小腿肌肉的剛性。
另外,關節兩側的肌肉會在受力之前共同收縮 (co-contraction),最大幅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,確保在受力時能夠最快速度回彈,而不會完全結構崩塌。
透過這個方式來移動,能夠「借用」上一步著地時的衝擊力,並轉化成下一步的動能,能夠大幅度減低身體移動時的能量消耗。所以無論你是短距離爆發式的運動員,還是長距離跑步的運動員,增強自己伸展收縮循環機制的能力都非常重要。
----
核心訓練方式
增強式訓練:各種單、雙腳,快速或高強度的彈跳,都能夠增加跟腱與肌肉的剛性
增加第二型肌纖維:透過多做大重量與爆發式負重訓練,能夠增加身體發力時的力量與速率
練離心與等長收縮訓練:增加關節在對抗衝擊力時的穩定性,預防受傷與更好地儲力
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伸展收縮循環背後的原理,並非單純地「多練跳」或者「多練負重跳」就可以增強彈跳力。了解背後的原理才可以增強訓練效果。
註1: 如果大家想了解如何透過訓練提升跑步表現的話,歡迎填寫表單預約運動表現訓練!
註2: 我會在《運動表現學徒計畫》針對SSC 作進一步講解,歡迎留意課程時間!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