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大家都聽過訓練時應該要維持脊椎中立並且核心穩定,才能夠在重量訓練時減低脊椎受傷的風險。慢慢再演變出「中軸穩定、四肢發力」的大原則。
核心對齊、脊椎中立對於訓練安全的重要性無容置疑,但這是否應該成為唯一真理,上升到任何動作都要追求脊椎中立,這個才是應該思考的地方。
在思考這個問題時,或者我們可以從運動動作中得到一些啟發。
特別是脊椎引擎理論spinal engine theory 的出現,讓大家開始重新思考脊椎的功能。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81227c_d9aedca9ab744b3386ad613e52981ac3~mv2.png/v1/fill/w_472,h_409,al_c,q_85,enc_avif,quality_auto/81227c_d9aedca9ab744b3386ad613e52981ac3~mv2.png)
----
甚麼是脊椎引擎理論?
脊椎引擎理論是由科學家 Serge Gracovetsky 於1988年所提出的,主要提倡身體可以透過脊椎的側彎而製造出骨盆的水平旋轉動能,繼而帶動身體向前移動。
所以他表示脊椎才是身體步行時的主要活動動力來源,而下肢只是輔助性質。
其中一個主要論據,是找來一個沒有雙腳的人,而他依然能夠透過脊椎與骨盆地共同活動,移動坐骨繼而向前移動。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81227c_d139123c946641eb8c804cdc89cce5e4~mv2.jpg/v1/fill/w_400,h_519,al_c,q_80,enc_avif,quality_auto/81227c_d139123c946641eb8c804cdc89cce5e4~mv2.jpg)
----
難道只靠脊椎就可以嗎?所以雙腳的功用是甚麼?
雖然脊椎引擎理論提到身體可以透過脊椎的活動獲得動能,但我們不宜過份推論,認為只要聚焦在脊椎活動的訓練就可以,不用訓練雙腳。
![起跑始終需要下肢製造動能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81227c_6cc753fa2c114beb916d4d862a53c612~mv2.webp/v1/fill/w_980,h_842,al_c,q_85,usm_0.66_1.00_0.01,enc_avif,quality_auto/81227c_6cc753fa2c114beb916d4d862a53c612~mv2.webp)
雖然脊椎可以帶來起始動能,但要更大的功率(power),始終都是需要更多的肌肉力量。而身體沒有其他地方比起下肢的臀大肌更適合發揮力量。
假設當右腳觸地時,身體的重量會壓在右腳的肌肉,身體會處於右邊側彎與骨盤往左旋轉的位置。
隨著右邊臀大肌與股二頭肌長頭發力,力量會隨著骨盤韌帶與胸腰筋膜往脊椎多裂肌與對側背闊肌傳送,為脊椎帶來一道矢狀面伸展以及對側側彎的力量,以準備下一步的落地。
![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81227c_db671864788f4c32869b73636c495de4~mv2.jpeg/v1/fill/w_300,h_251,al_c,q_80,enc_avif,quality_auto/81227c_db671864788f4c32869b73636c495de4~mv2.jpeg)
所以可以說,腿部力量的加入放大了脊椎活動所帶來的動能,為跑步增加了動作幅度與力量。
----
所以對我們的訓練有甚麼啟示?
1. 更全面了解核心:核心的功能並非只是中軸穩定,還能夠為身體移動提供動能。
2. 訓練應該更全面:除了做穩定性的訓練外也要多做脊椎不同平面的活動,讓身體有多角度發力的能力。
3. 分析應該更全面:當進行動作分析時,應該全面分析上下肢與脊椎的功能,而不是分開來看。
4. 讓身體更連結:應該追求身體不同部位的連結,而不是單單個別部位的強化。
----
註1: 想更全面地訓練身體,提升運動表現的話,歡迎預約嘗試運動表現訓練!
註2: 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表現訓練的知識,歡迎留意《運動表現訓練學徒計畫》的開課日期!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