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訓練後想盡快擺脫傷患,重新回歸心愛的運動,大家心目中都會知道需要接受物理治療,然後做復健訓練 rehab training。但大家有無思考過如何才是更有效的復健訓練?單純用阻力帶進行阻力訓練,又是否足夠令到我們可以擺脫傷患呢?為大家分享幾個關於復健訓練的大原則,相信可以協助大家更認識訓練。
訓練需要有目標
進入正題之前,首先需要理解訓練同單純去「做gym」有分別。如果用英文去講,即係training & workout 兩者有分別。
分別係邊?
去「做gym」可能係較為放鬆,單純去活動下身體,或者透過運動流汗去放鬆情緒。
但訓練就應該係有一定嘅訓練目標,跟隨一定的大原則做訓練動作,期望能夠更接近你的訓練目標。
復健訓練的目標是甚麼?
同樣地,當受傷後,去做復健訓練都應該要有目標,咁目標是甚麼?
直覺思考,復健訓練嘅目標係想令到受傷部位盡快收復,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。
但有幾個延伸問題都值得思考:
訓練嘅目標係應該只係「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」,定係想「優於受傷前的活動能力」。
身體係一個整體地運作,有無可能係受傷嘅嗰段時間只係訓練受傷部位,但又忽略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?
本身受傷部位的活動機制係如何,佢本身需要做的專項動作中受傷部位需要如何運作?
綜合以上三點,試想一下如果只係做單關節,針對受傷部位的復健訓練,效果是否足夠直接回到球場訓練?
假如目標係恢復到受傷前的水準,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:受傷前的水準是否真係足夠好?
復健訓練應該符合甚麼訓練原則?
根據上面所講的延伸問題,都可以推論出復健訓練的一些基本訓練原則。
強度要夠高:為了能夠「優於受傷前的運動能力」,復健計畫中後期的訓練強度應該要足夠高,起碼要符合受傷前的訓練強度,甚至要更加高。要達到高強度,就必須要有力量、爆發力、衝刺跑或投擲等等高強度訓練元素。
大量複合訓練動作:在受傷初期都盡量維持其他關節的肌力與活動能力,並且在中後期以全身發力動作的複合式動作為主,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受傷的部位,而是視全身為一個整體。
參考專項動作:需要參考專項運動的動作模式做訓練,目標使受傷關節能夠負荷專項訓練的動作模式與強度。
結語
如果你本身有固定的訓練習慣的話,你的復健訓練應該係修改過後的恆常體能訓練,亦即係:
維持強度
不偏離訓練目標
選擇儘量不造成痛楚的訓練動作
תגובות